若昕
太阳是银河系 最亮的恒星。"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创造了具有比一般动物聪明的高等动物――人类。有泱泱文明之称的中华大地,自从"后羿射日"后,便只复存在一个太阳。可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始,另一个"太阳"在劳苦大众水深火热的痛苦中冉冉升起。
陕北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上阳光普照。一位土生土长的汉子坐在黄土高坡上高声唱着陕北小调《信天游》。突然,他灵机一动改了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他反复地唱着这几句歌词,越唱越激动。不久,这几句歌词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顿时在陕北大地家喻户晓。这首歌后来得到中共中央首肯,并由专业词曲工作者进行润色,定名《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韶山冲走出去的毛泽东与大自然中的太阳就这样简单地被一位陕北农民联系在一起了。这个农民就是李友源,因为这首歌,他的名字永远地载入了史册。而同样因为李友源这个人,毛泽东的家乡韶山成了比大自然中的太阳更红更亮的"太阳的故乡"。
"日自韶山出, 日出东方红。当今红四面,四面起东风。"越南外交部长春水六十年代访问韶山时从《东方红》歌曲中得到启迪,写下这首充满感慨与崇敬的诗作。五、六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太阳的故乡感受"太阳"初升时的温暖,毛泽东童年少年时代的点滴事迹都足以令人们激动万分。著名作家李准这样写道:
太阳的故乡,红旗的故乡,中国七亿人民的故乡,全世界被压迫劳动人民的故乡。
韶山的山最美,韶山的水最甜,韶山的泥土最肥沃,她哺育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这种在今天听来已不大入耳的历史语言,在当时却十分自然地发自肺腑。这是一个时代的声音,是时代留给历史的深深印痕。每个时代都造就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理想信念和虔诚。毫无疑问,"毛泽东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变的信念来拥戴热爱自己的"太阳"。正是这种炽热的虔诚,汇成了崇拜的大海,汇聚起"红太阳故乡"熙熙攘攘的人流。
1954年2月6日,《人民日报》一则报道记述了当时"红太阳故乡"热烈的景象:
春节的韶山,洋溢着愉快、热烈气氛。各地的职工和干部都趁着春节休假到韶山瞻仰毛主席的故乡,有的是从北京等地远道而赶来。2月3日到5日,虽然细雨夹着雪点,天气寒冷,到韶山的人仍是络绎不绝。湖南省公路运输公司每天开出很多包车,有些单位给职工开出专车,湘潭汽车站每天一发出三、四次加班车,才勉强满足了旅客的要求。据初步统计,三天内到韶山的有200多单位和职工,共3000多人。
到韶山的人,一下车就赶去参观毛主席的故居,大家静静地听着工作人员讲解,作着记录,大家对毛主席少年时代工作和学习过的地方,都长久留连,洋溢着深切的敬爱。有很多人把毛主席故居的秀丽景象用写生画画出来,不会画的就画出大致的形势图,连房中的陈设都画出来。中央交通部干部李统元说:"这样,我回北京以后,才好向没有来的同志报告。"大家也都怀着崇敬的心情,交谈着毛主席少年时代的故事,而且深深地为那些故事所感动。如二四八技工学校的几十个学员在参观毛主席故居,听了毛主席少年时代的故事以后,就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保证搞好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出所有的精力。"很多人都说要搞好工作,才不愧做一个毛泽东时代的人。…………
旭日初升,韶山宛如初升的太阳,愈来愈充满夺目的光辉。1954年至1964年,短短十年间,到"太阳"的故乡参观学习的国内外观众与日俱增,截止1964年底,毛泽东故居共接待50余万人。这个数字,对于大都市来说也许并不算什么,而对于不足万人的韶山冲来说却是一个天文数字。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韶山的的确确已成为新发现的充满光和热的"恒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太阳故乡"。千百万人正在迎着"太阳"走,韶山一步一步地迈上中国政治的"祭坛",成为中国当代历史上风光无限的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