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嗣杰:用镜头记录毛泽东

余 玮

   著名新闻摄影家钱嗣杰,系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随身专职摄影记者。他曾一次次跟随毛泽东“南巡”,记忆深刻的便是毛泽东当年井冈山、韶山、武汉之行。钱嗣杰用红镜头见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南巡”的细节。40多年后,老人边翻相册,边沉醉在逝去的红色岁月中。

   毛泽东依次地握住当年给红军生死帮助的一双双粗手。人群沸腾起来了,口号声在井冈山回荡。钱嗣杰连按快门。

重回井冈山

   1965年3月16日,毛泽东乘专列到达武昌,44天后离开武汉到长沙,5月21日再从长沙出发,经株洲、醴陵、攸县、茶陵、莲花、永新、宁冈,沿着1927年秋收起义的路线重上井冈山。

   钱嗣杰记得,5月22日,毛泽东一行乘车从茶陵出发,一个小时左右进入湖南与江西交界的界化垅。车行至黄洋界上,毛泽东来到一座木头做的纪念碑面前,南面是朱德写的“黄洋界纪念碑”几个大字,北面写着印刷体《西江月·井冈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仰视着碑文,充满激情地读了起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

   昂扬的诗词,令毛泽东心潮澎湃,他说:“这首词是1928年9月初写的。那时刚刚在黄洋界打退湖南、江西两路敌人的进攻,那一次我不在山上,井冈山的兵力不足一营人,好危险!”

   随后,毛泽东笑着请钱嗣杰给他和张平化夫妇在黄洋界纪念碑前一起合影留念。张平化是小车队一行人中间惟一的井冈山老战士,他全家有七口人为革命献身。

   5月29日下午,井冈山广播站正在反复播送着一条大会通知:“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今天下午4点钟在茨坪宾馆门前召开广播大会,请相互转告。” 不多时,背着两部相机的钱嗣杰只见在茨坪宾馆餐厅门前,几十个山上和从山下接来的老赤卫队队员、暴动队队员、烈士遗孀,站了里三层外三层。

   一会儿,毛泽东从宾馆大门走了出来,带着那么熟悉的笑容。“毛主席”——所有的人在那一瞬间都愣住了,主席真的来看大家了,真的站在大家面前,一个个都激动地忘了说话。毛泽东依次地握住当年给红军生死帮助的一双双粗手……之后管理局的同志请主席站在前排中央,井冈山各级领导站在了两边,毛泽东和井冈山新老同志、烈士遗孀一起照了一张相。

   当天,钱嗣杰照的第二张相片更为珍贵。当时,革命烈士袁有才的发妻谢梅香坐在第一排,井冈山管理局局长袁林刚准备介绍,毛泽东认了出来:“袁嫂子”,还是当年在井冈山大仓村第一次见面一样的称呼。谢梅香的眼泪“哗”地流了出来,38年了,天翻地覆,毛委员成了党和国家的领袖,还是这样称呼她。她忘记了回答,忘记了说话,呆呆地仰望着毛泽东。招呼大家站好,钱嗣杰按下了快门。

   当时,激动的人群沸腾起来了,“毛主席万岁!”口号声随着松涛久久地起伏,那是人们发自肺腑的欢呼。这一刻,钱嗣杰激动了,连按快门。

   “离开井冈山时,主席的心情非常激动,老人家在沙石路上走得很慢,频频地向两旁的群众挥手。这次主席上井冈山酝酿很久,考虑得比较深远。重上井冈山所有活动我拍照,照了100多幅照片。重上井冈山,主席的心情一直很振奋。”钱嗣杰回忆说。

   谜一般的11天里,钱嗣杰贴身走近领袖,拍下了主席生活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重回韶山

   1966年6月16日,毛泽东的专车抵达湖南长沙。第二天,回到了故乡韶山。

   6月17日下午,烈日炎炎,气温高达35℃,4辆汽车紧紧连成一线,奔驰在长韶公路上。这是毛泽东的车队。毛泽东坐在一辆灰色吉姆车上,为他开车的是湖南省委接待处技术最好的司机赵毅雍。另一辆白色吉姆和一辆吉普车上,坐着湖南省公安厅长李强、副厅长高文礼和新华社记者钱嗣杰等。最后一辆大卡车,拖着毛泽东的8个大书箱和一些生活物资。

   车进了滴水洞,在一号楼的大门口停下。毛泽东走下车,一股清风吹来,他深深地吸进一口清香的空气,顿觉心神舒畅。毛泽东高兴极了,连声说:“好地方!好地方!”毛泽东用手往左侧的山头一指,给第一次到韶山的钱嗣杰等当起了讲解员:“那是龙头山,龙头山过去叫黄田坳,从前以黄田坳为界,山那边是湘乡,山这边是韶山。韶山属湘潭,所以黄田坳又叫湘潭坳。”他又指着右边的山脉说:“那里是牛形山,山的形状像只水牛,小时候,我到外婆家去,就是走的这条山沟;东北边那个高山上有个大石鼓,过去常有老虎到石头上乘凉,所以叫虎歇坪。我的祖父母就葬在那块地方。”毛泽东的韶山话依然地道。

   钱嗣杰回忆说,毛泽东此次回故乡,是“绝对保密的”。他与韶山人之间,隔着戒备森严的警卫,看不到以前回故里那种热烈隆重的欢迎场面,看不到他与韶山人频频握手,看不到他和乡亲们亲切交谈……尽管毛泽东几次越过“禁区”警戒线。他想走向老乡的家里,都被随从人员搀扶回来;尽管韶山人也想见见领袖,但没有一个人越雷池一步。

   钱嗣杰及部分警卫住进了2号楼,毛泽东住进了1号楼。毛泽东在韶山的11天,新闻界没有作任何报道,后来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也隐去了具体的地方。外国情报机关想尽各种办法,也一直未能探出中国的头号人物此时究竟去了什么地方。

   明白真实情况的要算周恩来总理。周恩来每天从北京派专机为毛泽东传送文件,又从毛泽东处带回一些批阅文件。汪东兴的助手、中办副主任张耀祠和专职摄影师钱嗣杰陪同毛泽东南下,与他形影不离。

   边呷茶水,钱嗣杰边回忆:“主席到滴水洞也是休息,在那儿也没什么活动,每天大半的时间在室内伏案工作,任何外人都不见,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外,就是思考问题。累了便出来散步,一般是下午4点左右,从1号楼走到韶山水库大坝边。不过,散步少,比在北京和在外地少。那时候好像气氛不一样,好像他在屋里办公时间比较多,那几天出来得并不多。”钱嗣杰回忆道,住在滴水洞的毛泽东寡言少语,神情凝重,不像以往那样与工作人员交谈,工作人员也生怕打扰他的思绪,连运送东西都尽量绕道走。

   毛泽东与水有极为深厚的感情。“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他意志和性格的流露。钱嗣杰记得,6月21日,晴空万里,烈日当空。下午两点左右,73岁高龄的毛泽东在几名水手的陪同下,来到了波光粼粼的韶山水库游泳。钱嗣杰坐在椭圆形的橡皮船上,感受主席快乐的同时,摄下了一组珍贵的镜头。

   游了近40分钟,陪同人员送上香皂,毛泽东把全身擦得都是泡沫,一头钻下水洗了个干干净净,这才换好衣服坐在藤椅上休息。钱嗣杰在采访时打趣道:“因为滴水洞之行是保密的,我拍的那些照片当时一直都是‘秘密资料',这可是第一次曝光呀!”

   6月28日9时许,汽车的马达响了,毛泽东离开滴水洞。

   毛泽东悄悄地离开韶山,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尽管他特别思恋故土,日后还多次谈到以后还要回韶山。毛泽东本人也万万没有料到,这一次却成了与故土的永诀,给韶山留下的是几多思念,几多遐想。

   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主席,便大声欢呼:“是毛主席,是毛主席!”主席热情地向群众挥手致意,钱嗣杰趴在船头抓拍了这一瞬间。

在武汉畅游长江

   当年毛泽东身着浴衣站在船头向人们挥手致意的那张照片,可谓家喻户晓,而这个瞬间就是钱嗣杰为世人记录的。“他老人家对游泳是真有瘾的,1966年7月到了武汉后便想到长江游泳,都‘预谋'好几天了。7月16日,主席很高兴。我们来到码头时,当地为主席准备的快艇已经等在那里了。等快艇开到江中心时,主席开始下水游了。只见他老人家一会仰泳,一会儿侧泳,一会儿漂浮,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我坐在后面一艘小木船上一直跟着他拍照。主席高兴得简直像个孩子,喊我们大家都下去游,大家就都下去了,我是游一小会儿又上来拍一会儿。我们都想学主席漂浮的技术,可就是不行,身子一下就歪了,主席就纹丝不动躺着,得意着呢。差不多1个小时05分,游了30多公里,主席登上快艇远眺。我们返回岸上的途中,恰遇武汉市民众为亚非作家会议举行横渡长江游泳比赛的队伍。”据钱嗣杰回忆,当时参加比赛的大概有5000多人。“主席的快艇逆流而上,他们的队伍顺流而下,正相遇时,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主席,便大声欢呼:‘是毛主席,是毛主席!'于是,整个长江大桥都沸腾了,立即响起了‘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主席热情地向群众挥手致意,我趴在船头抓拍了这一瞬间。”

   吴冷西得知此事后通知钱嗣杰尽快将底片送回北京,7月25日的《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在头版头条登载了毛泽东畅游长江的消息和招手的大幅照片。接受采访时,钱嗣杰笑着说,“主席对我拍的这张照片也很满意。”

   毛泽东畅游长江,是一次万众瞩目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活动。钱嗣杰说,“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很快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政治口号。

   1976年9月,毛泽东与世长辞。“布置灵堂时,我就在那儿了。这是最后一次近距离地看主席,他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身上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以往朝夕相处的一幕幕都涌上来了。”

   毛泽东逝世的第二天半夜,遗体移到中南海对面的人民大会堂,让人们吊唁。作为新闻采访组的工作人员,钱嗣杰每天都要拍摄追悼场面的新闻照片。“那些天我每天都守在灵堂里,整天吃不下饭,眼泡儿始终是肿的。我自己的泪水都把相机的取景框模糊了。”

   30多年过去了。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钱嗣杰都会到毛泽东纪念堂,看一看他那熟悉的身影,追思他那光彩照人的一生。“我们不要‘神化'他,也不要用完人的标准要求他,他并不是神,也不是完人,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长者,在中国的历史上,永远是一个伟大的领袖。我始终深深地记着他,缅怀着他。”

钱嗣杰档案

   钱嗣杰,山东平阴人,著名新闻摄影家。1928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1946年入伍。历任东北画报社、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军事摄影记者,中央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摄影记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摄影组组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中央记者组记者,新华社驻开罗、阿尔及利亚、刚果分社摄影记者,毛泽东主席随身专职摄影记者,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中央记者组记者,新华社驻联合国摄影记者,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兼中央外事摄影协作小组副组长,新华社驻东京分社摄影记者,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记者室高级记者,新华社离退休老干部局党委副书记等职。系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荣誉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突出贡献摄影家。

   北京晚报 2008年4月13日